Chapter 0x01 经济管理概述

Feb 26th, 2020 - Mar 4th, 2020

经济的基本概念

  • 经济问题:是人类需求/欲望的无限性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矛盾产物。

    • 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1. 自由资源与经济资源

    • 自由资源是指人类不必花费任何代价就可获得的可以自由取用的资源;

      • 如:普通的空气(为什么是普通:呼伦贝尔的空气可能需要花钱),大部分地区的阳光、海水,etc

    • 经济资源是指人类必须花费一定代价才能获得的、不能无限取用的资源。

      • 如: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etc

  2.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资源是稀缺的

    • 马斯洛:需要的五层次

      1. 生理需要 (最基本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3. 情感和归属感需要

      4. 尊重需要

      5. 自我实现需要 (最高层的需要)

  3. 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

    • 稀缺导致选择 (Choice)

      • 人们选择将稀缺的资源配置于哪一类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满足人们哪一方面的欲望或需要。

        • e.g. 比尔盖茨选择中国针对性扶贫,而不是全世界

    • 选择的后果: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机会成本:将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 e.g. 拿上大学的钱去投资可以获得最大20w,那么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20w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1. 生产什么: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

    2. 如何生产: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 e.g. 高技术 vs 人工

    3. 为谁生产: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

      • e.g. 生产定位目标:保健品->老年人,游戏->青少年

    4. 经济总量问题: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 e.g.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限的资源和钱投到那里——教育(占%4以上 )、军事、科技发展

    5. 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研究个体和行业的问题

    6. 第四个是宏观经济学,考察经济总量问题

  2.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与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

    •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

      • 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 e.g. 弹性分析、价格均衡、供给指导

      • 也称市场经济学价格理论

    •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量经济学、大经济学

      • 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

      • e.g. 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通货膨胀、经济发展、财政/货币政策等

      • 也称就业理论收入理论

  3. 不同经济类型遵循不同经济规律

    1. 经济学家通常把社会经济体制划分为自给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四种类型。

      1. 自给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习惯和传统,e.g. 农村中家长说了算

      2.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市场机制

      3. 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

      4. 混合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市场和计划相结合

理性经济人假设

  • 传统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决策的主体都被假定是理性经济人,具有利己的理性,所追求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e.g.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 理性经济人包含两层意思:利己 + 理性

    • 利己(selfish)

      • 不损人的自私,自己的享受和满足的最大化的前提和原则就是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 理性(rational)人

      • 对于所处环境有丰富透彻的知识 (很强的假设)

      • 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可以通过这种技能计算使得自己收益最大化

        • 反例:恋爱中的人是不理性的

      • 拥有起码的道德底线 (利己但不损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含义

  • 管理的一般定义:管理者在动态环境下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整合的组织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和艺术过程。

    • 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

    •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 管理过程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基本职能完成

    • 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组织内部资源也包括组织外部资源

    • 管理环境具有动态变化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

  • 计划职能:管理者对组织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和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

  • 组织职能:管理者根据计划制定的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 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 控制职能:管理者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过程。

管理的环境

  • 管理环境:与管理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 管理的外部环境

    1. 任务环境(五力模型——迈克尔.波特)(微观角度)

    2. 一般环境(宏观角度)—— PEST分析

      1. 政治及法律环境(Political):e.g. HUAWEI 遭打压

      2. 宏观经济环境(Economic):e.g. 经济危机 or 经济利好

      3. 社会环境(Social):e.g. 兰州做餐馆,需要清真

      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e.g. 互联网不成熟的时候电商无法发展

    3. 其他环境

      1. 全球化环境

      2. 自然环境

      3. 人口水平

  • 管理的内部环境

    1. 资源环境:组织生产运作系统的投入要素,包括5Ps

      1. 人 people

      2. 设备 plant

      3. 原材料 parts

      4. 技术 process

      5. 计划与控制 planning and control

    2. 物理环境:工作地点的空气、光线和照明、声音(噪音和杂音)、色彩等。

    3. 心理环境:组织内部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归属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4. 文化环境:组织的制度文化和组织的精神文化。

管理者与管理技能

  1. 管理者层次

    1. 基层管理者

    2. 中层管理者

    3. 高层管理者

  2. 管理者技能

    1. 概念技能:对复杂情况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

    2. 人际技能:交流、说服、管理冲突、激励、指导、谈判和领导的技能

    3. 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或熟知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这些技能可以有效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越是高层次的管理者,对概念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越是基层的管理者,对技术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管理者来说都很重要。

  3. 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1. 传统(例行)事务:计划、决策和控制。 2. 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案头工作。 3.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奖惩、处理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 4. 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其他与外界的交往。

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东西方经济思想

  1. 古代西方经济思想

    • 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家政经济学:以家庭为单位,e.g. 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问题

    •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的奴隶主家庭经济思想: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

    •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的《理想国》分析了分工、等级、公有财产等概念。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本身固有的和交换产生的(亚当·斯密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 在中世纪,经济学附属于神学,属道德神学或伦理学的组成部分。

    • 到16世纪,经济学归入经院法学体系,出现了利息、货币等问题的较多讨论。

    • 西欧步入资本主义,现代经济思想开始萌芽。

  2.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 老子:道法自然,认为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

    • 孔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 孟子:创立王道政治学说的同时,提出了 “贵民”、“爱民”、“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 韩非子: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是国家富强唯一途径。

    • 在实践上:

      •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奠定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 管仲综合运用农业、财税、贸易、金融、消费等政策,刺激齐国经济,成为后世的模版;

      • 到明朝,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前夜。

现代经济学说的启蒙与发展

  • 现代经济学说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 威廉 ·配第: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

        • 1662年 --- 《赋税论》讲土地和劳动的关系

        • 1672年 --- 《政治算术》 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 重商主义:随着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而出现

        • 基本假设: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贸易顺差。

        • 英国的重商主义把政府中央集权化独立的商业企业结合起来。

          • e.g. 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末之前一直是印度次大陆地区剥削开拓的实际施行者。

      • 重农主义: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的主导经济思想

        • 土地是产品的唯一源泉;

        • 国民分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最早运用社会阶级体系来说明社会经济结构。

        • 代表人物:弗兰斯瓦 ·魁奈

    • 古典学派

      •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

        • 劳动和分工、价值与价格、“经济人”(理性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自我调节)、国际自由贸易。

        • 斯密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 科学抽象法和经验归纳法是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第一个系统形式,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基于劳动价值学说,提出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成本学说

        • 价值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绝对价值。(现代出现了特殊的商品:BitCoin 不符合这一条)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媒介。

        • 分配理论:地租是首要的;利润是支付地租和工资后的余额。

        • 对外贸易学说:如果存在比较成本差别,则国际分工可以带来劳动节省和效率提高;主张贸易完全自由;国家应该出口相对价值较低的产品而进口相对价值比较高的产品。(明确提出比较成本)

      • 约翰·穆勒: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 贡献:将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彼此不同的观点进行综合,对各种理论进行了中肯的批评。

        • 核心:自由竞争,劳动价值学说

      • 其他代表人物一:马尔萨斯代表作《人口原理》

        • 试图证明:劳动人民贫困和失业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关。

        •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为资产阶级辩护,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

      • 其他代表人物二:萨伊:亚当斯密学说的系统化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效用价值论: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物品价值也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供给创造需求:从全社会来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出现。

      • 其他代表人物三: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缔造者

        • 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

        • 在穆勒的基础上,解释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现在经济危机少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也发展了计划经济

    • 新古典主义

      • 葡萄酒越放越贵但是中间符出的劳动成本几乎为0,使得 劳动决定价值 理论出现矛盾。

      • 为了解释上面的矛盾,导致了 边际主义革命,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边际效用概念的引入实现了这种重点转移。

      • 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代表作《经济学原理》。

      •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观点:

        • 经济体系的变动和发展是渐进、和谐的,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灵活的。

        • 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而不是单纯的劳动成本)

        •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并趋于均衡状态的经济,它将导致均衡价值。(夸赞资本主义)

        • 市场供求力量能使一国实现充分就业,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额取决于它的边际产量。(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好)

      • 借用数学建立了一种包括需求和供给的、以局部均衡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综合分析的理论体系:

        • 均衡价格理论

        • 分配理论,四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 几何图示表述经济学原理

    • 凯恩斯主义

      •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而建立在完全竞争基础上的马歇尔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危机、也不能指导如何解决危机。需要国家出手干预经济。

      • 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三个经济原则受到挑战。

      •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凯恩斯革命

        • 以宏观总量分析代替微观个量分析,建立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 提出有效需求原理,以有效需求不足论替代了自动充分就业均衡论;

        • 国家干预代替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宏观政策管理体系

        • 结束了传统经济学在货币理论与价值论的“二分法”,开辟了货币理论分析的新时代

    • 后凯恩斯时代

      •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以美国保罗·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

        •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革命”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凯恩斯学派,又先后自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和“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

        • 新剑桥学派又称凯恩斯左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

管理思想的演变

古代管理实践——两类文明

河谷文明

  • 两河流域:约公元前1800年,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王国

    • 人类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汉莫拉比法典(约公元前1772年),规定了关于贸易、个人行为、人类关系、刑法等社会问题的管理,以及不同劳动分工的薪酬和工资的管理。

  • 黄河+长江流域:早期的管理思想与军事战争、治国选官紧密相关孙子兵法(约公元前600年);

    • 孔子(约前552-前479)的选拔人才和教育;

    • 法家的治国方法;

    • 秦朝郡县制:奠定了现代国家制度。

    • 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以前,中华文明完全以孔孟的儒家杂糅法家、道家等基本理论管理国家事务。

  • 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100年出现了统一国家——埃及

    • 工程管理经验:金字塔、水利灌溉工程;

    • 认识到了管理幅度原则

海洋文明

  • 地中海: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城邦国家

    • 探索了现代民主社会的诸多政治制度形式;

    •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以有效的军队管理和运作体系,使马其顿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科学管理时代

工业革命之前的管理特点

  • 以小农经济或者庄园经济形式为主,生产领域的管理手段最高应用到庄园管理,更复杂的工业生产还未有涉及。

  • 国家层面的管理行为居多,和政治、军事目的密不可分:金字塔、灌溉系统;长城、大运河等。

  • 在经济和生产领域的管理理论不如在军事、政治和国家治理等领域那样发达。

科学管理的先驱

  •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三大潮流:新发明的兴起、工厂制度的建立、现代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

  • 欧洲

    • 瓦特父子等建立了蒸汽机制造工厂、阿科莱特爵士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推行了工厂管理制度及相关法规。

  • 美洲

    • 梅特卡夫提出了“管理的科学”;

    • 汤尼提出“工程师应为经济学家”;

    • 海尔塞提出了“固定工资+超额奖金”的激励方法。

  • 工业革命前期的生产管理特点

    • 普遍采取“积极性+激励”的方式:为使工人充分发挥“积极性”,作为回报,他们可从雇主那里得到“特殊激励”。

    • 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专业化,计划人员与执行人员没有分开,责权利不清、难以做到有效的生产监控,工人的积极性取决于工人自己或者暴力手段,在管理中还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

泰勒与科学管理运动

  • 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一生不遗余力推行科学管理,人称“科学管理之父”。

  • 泰勒提出差别计件工资制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具体的计件工资制度,而不像传统管理那样,管理者只把计件工资分配到班组层面。

  • 管理人员应分担原来由工人承担的计划、分配、审核等工作,管理应该专业化

  • 铲矿砂研究启发泰勒提出了劳动工具标准化,并进一步延伸为环境、操作的标准化原则

  •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包括 1. 工作定额原理——根据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确定合适的标准劳动定额; 2. 挑选和培养工人——管理者有责任针对工人分配适合的工作,并且应该对工人进行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 3. 标准化原理——工人的工作环境、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必须统一和标准化; 4. 差别计件工资制——效率越高的工人,给予其单位产出的报酬越高; 5. 计划和执行职能必须分开——管理专业化,不能由生产执行者自己制定工作计划; 6. 实行职能工长制——工长应成为工人的老师、朋友、建议者,帮助工人进步; 7. 例外原则——经理人员应该着重处理最好和最差的事情,不能羁绊于日常事务

  • 工业工程vs. 科学管理

    • 美国国会的禁令,使很多工程师只能在工业领域秘密从事科学管理研究,且不能自称为科学管理;

    • 这些人多数来自工业领域的工程师,因此科学管理在20世纪10-20年代开始,被称为工业工程

  • 泰勒这一派,发展成为“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过程与管理组织理论

  1. 管理过程

    • 与泰勒同时代的法国人亨利•法约尔(1841-1925),人称“管理过程之父”,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角度,提出在管理中,共性地存在着5大职能:

      • 计划

      • 组织

      • 指挥

      • 协调

      • 控制

    • 法约尔的基本职能等理论是一般管理理论的奠基性工作

    • 法约尔在1916年出版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由于当时的欧洲暮气沉沉,而美洲朝气蓬勃,因此世界的目光都被美国所吸引。

      • 法约尔与泰勒同时代,但泰勒的光芒遮盖了所有同时代其他的管理学家。

    • 法约尔的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美国重新被发现并被世人接受。

    • 一般管理理论这一派,还发展出了战略、营销、商业政策等理论......

  2. 韦伯与管理组织理论

    • 提出了官僚制度:由官职或者职位来进行管理,而不是由个人或世袭身份来管理,即权力是制度化的,而非人格化的

    • 中国的秦朝已经实现了这一非人格化的国家官僚制度,韦伯赋予了其现代含义,并能扩展到企业组织、军队组织等更广义的范围。

    • 韦伯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直到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需求。

      • 随着美国企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它们越来越需要组织理论作为指导。于是,韦伯关于官僚制度的成果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获得了普遍承认。

    • 韦伯这一派后来发展成为各种组织理论,研究组织架构、组织与环境、跨文化管理等理论。

社会人时代/行为科学理论 (略)

  1.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2. 行为科学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略)

  1. 欧美的管理学派

  2. 日本的管理学派

  3. 中国的管理学派萌芽

管理理论发展脉络小结

Last updated